Hendriksen Terrell
黄帝道: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?岐伯说:首先用手抚摸穴位,然后以之按压穴位,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,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,令脉络怒张,左手按闭孔穴,不让正气外泄。进针方法,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,静侯其气,稍久留针,以得气为目的。进针侯气,要象等待贵客一样,忘掉时间的早晚,当得气时,要好好保护,等病人吸气时候,拔出其针,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;出针以后,应在其孔穴上揉按,使针孔关闭,真气存内,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,这便叫做补。

黄帝道: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?岐伯说:首先用手抚摸穴位,然后以之按压穴位,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,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,令脉络怒张,左手按闭孔穴,不让正气外泄。进针方法,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,静侯其气,稍久留针,以得气为目的。进针侯气,要象等待贵客一样,忘掉时间的早晚,当得气时,要好好保护,等病人吸气时候,拔出其针,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;出针以后,应在其孔穴上揉按,使针孔关闭,真气存内,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,这便叫做补。

· 3 min read
此外,1994年6月29日我还治过1例辰时耳鸣者,是山 东中西医结合大学93级7班的学生张某,22岁,每早7〜9 时双耳鸣响,逾时自止,劳累后耳鸣加重,纳食睡眠二便均 可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无力。辰时为营气流注于胃经 之时,此时耳鸣证非肾虚,而是脾胃清阳之气不升,耳窍失 养,恰如《灵枢• 口问第二十八》所言:“上气不足……耳为 之苦鸣。”当针陷谷穴治之.因为当时未带针,便处东垣益气

此外,1994年6月29日我还治过1例辰时耳鸣者,是山 东中西医结合大学93级7班的学生张某,22岁,每早7〜9 时双耳鸣响,逾时自止,劳累后耳鸣加重,纳食睡眠二便均 可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无力。辰时为营气流注于胃经 之时,此时耳鸣证非肾虚,而是脾胃清阳之气不升,耳窍失 养,恰如《灵枢• 口问第二十八》所言:“上气不足……耳为 之苦鸣。”当针陷谷穴治之.因为当时未带针,便处东垣益气

· 6 min read
的正常气候;如果夏天出现如火烧灼的过于炎热的气候,那秋天就会有冰雹霜雪的反应。它的自然灾害在西方,在人体应在肺脏,其病所内在胸胁肩背,外在皮毛。
     水运不及的,辰、戌、丑、未月有尘砂荡扬而无暴雨的气候,则时常有风生发的正常气候;如果辰、戌、丑、未月有出现飞砂走石的狂风暴雨的变化,则时时会有吹断的树木飘荡的反应。它的自然灾害在北方,在人体应在肾脏,其病所内在腰脊骨髓,外在肌肉之会与小腿膝弯等处。

的正常气候;如果夏天出现如火烧灼的过于炎热的气候,那秋天就会有冰雹霜雪的反应。它的自然灾害在西方,在人体应在肺脏,其病所内在胸胁肩背,外在皮毛。 水运不及的,辰、戌、丑、未月有尘砂荡扬而无暴雨的气候,则时常有风生发的正常气候;如果辰、戌、丑、未月有出现飞砂走石的狂风暴雨的变化,则时时会有吹断的树木飘荡的反应。它的自然灾害在北方,在人体应在肾脏,其病所内在腰脊骨髓,外在肌肉之会与小腿膝弯等处。

· 7 min read
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针灸的兴盛时期。最著名的医家和著作 是杨继洲《针灸大成》。此书是杨氏以家传《卫生针灸玄机秘 要公为基础,汇集历代渚家学说,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而写 成的,内容非常丰富,是继《灵枢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之后对针 灸的又一次总结。直到今天,要学好针灸学,如果选最重要的 三本书的话,那就是《灵枢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和《针灸大成》。 杨继洲也是一针疗法的大家,许多病症,一针下去,常收奇

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针灸的兴盛时期。最著名的医家和著作 是杨继洲《针灸大成》。此书是杨氏以家传《卫生针灸玄机秘 要公为基础,汇集历代渚家学说,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而写 成的,内容非常丰富,是继《灵枢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之后对针 灸的又一次总结。直到今天,要学好针灸学,如果选最重要的 三本书的话,那就是《灵枢》、《针灸甲乙经》和《针灸大成》。 杨继洲也是一针疗法的大家,许多病症,一针下去,常收奇

· 1 min read
第四个病人是慢性萎缩性PJ炎的病人,我按其至阳、灵 台,压痛非常明显,胃俞也有明敁压痛,因系外地病人,先为 之在上穴拔罐,嘱其回家后每口照此罐印拔10〜15分钟,并 处以辛开苦降中药与服。处理完毕后,我对学生说:“取至阳、 灵台本于《灵枢•杂病第二十六》,脾胃关系密切但又有不同, 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篇》和《灵枢•五邪第二十》等曾专论之, 治脾病宜甘温,治胃病宜辛开苦降,《伤寒论》的五泻心汤就 是辛开苦降。”

第四个病人是慢性萎缩性PJ炎的病人,我按其至阳、灵 台,压痛非常明显,胃俞也有明敁压痛,因系外地病人,先为 之在上穴拔罐,嘱其回家后每口照此罐印拔10〜15分钟,并 处以辛开苦降中药与服。处理完毕后,我对学生说:“取至阳、 灵台本于《灵枢•杂病第二十六》,脾胃关系密切但又有不同, 《素问•太阴阳明论篇》和《灵枢•五邪第二十》等曾专论之, 治脾病宜甘温,治胃病宜辛开苦降,《伤寒论》的五泻心汤就 是辛开苦降。”

· 9 min read